当前位置:首页 > 审批项目>G328河谷汉江二桥及接线工程

审批项目 湖北省

公告内容

项目名称
G328河谷汉江二桥及接线工程
项目代码
2201-420600-04-01-831377
建设内容及规模

起于老河口黄家寨村附近,在卢营附近跨越汉江、王甫洲,接入谷城塔湾,与S303平交后南转接入新G316,路线全线长约14. 8km (含S303共线段1.2km)。采用一级公路标准兼城市道路建设,设计速度80km/h,双向6车道。

建设地点
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 老河口市李楼镇
建设性质
新建
行业类别
交通运输/公路水路港口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类别
环境影响报告书
项目总投资(万元)
205000
环保投资(万元)
5071.3
建设单位名称
老河口市交通运输局
通讯地址
老河口市汉江大道127号
邮政编码
441800
环评单位名称
襄阳众鑫缘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是否受理
受理时间
2025-01-02
公告开始日期
2025-01-02
公告结束日期
2025-01-08
公示名称
暂无内容
公示类型
暂无内容
公示内容

暂无内容

公众听证权利告知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我厅(局)拟审批G328河谷汉江二桥及接线工程项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现将拟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公众反馈意见联系方式

审批部门:襄阳市生态环境局 电话:注册后查看 通讯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高新区紫贞公园路1号襄阳市政务服中心1楼综合受理区综合受理窗口

公示部门
襄阳市生态环境局
主要环境影响和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
1.1 环境现状 1.1.1 植被资源现状评价 (1)评价范围属于鄂中北丘陵岗地农林生态区-鄂北岗地农业生态亚区-鄂 北岗地农业生态功能区(Ⅳ1-1)。 (2)评价区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且区系起 源古老。 (3)评价区域共有维管植物 225 种,隶属 84 科 200 属,包括蕨类植物 5 科 5 属 5 种,裸子植物 5 科 9 属 9 种,被子植物 74 科 186 属 211 种。评价范围 内可植被划分 4 个植被型组,9 个植被型,27 个群系。 (4)评价范围无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 录中》列为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的植物,以及古树名木分 布。受拟建项目影响的特有植物有 19 种,均为中国特有。评价范围内共发现外 来植物喜旱莲子草、凤眼莲、钻形紫菀、小蓬草、一年蓬、鬼针草共 7 种。 (5)评价区以人工植被为主,原生植被较少,项目拟永久占用保护区面积 约 19.14 hm2,其中被占用最多的是农业植被,其次是人工林(桃林)及部分湿 地植被(香蒲、芦苇等)。 1.1.2 动物资源现状评价 (1)评价区动物区划属于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秦巴武当省-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动物群。 (2)评价区域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生境类型可划分为灌草丛、人工林、农田、 水域和城镇/村落居住区 5 类。 (3)评价区分布的陆生脊椎动物共 80 种,隶属于 4 纲 18 目 41 科 66 属, 包括两栖类 1 目 4 科 7 属 8 种,爬行类 1 目 4 科 8 属 8 种,鸟类 12 目 28 科 45 属 57 种,哺乳类 4 目 5 科 6 属 7 种。 (4)评价区分布有国家 I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5 种,即:虎纹蛙、普通鵟、 黑耳鸢、红隼、红脚隼;湖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26 种,即中华蟾蜍、沼蛙、 黑斑侧褶蛙、湖北侧褶蛙、饰纹姬蛙、斑腿泛树蛙、乌梢蛇、凤头??、普通鸬 鹚、白鹭、苍鹭、普通秋沙鸭、赤麻鸭、黑水鸡、珠颈斑鸠、蓝翡翠、戴胜、家 燕、金腰燕、黑枕黄鹂、棕背伯劳、黑卷尾、喜鹊、八哥、大嘴乌鸦、丝光椋鸟。 5 (5)评价区陆生脊椎保护动物中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 卷》濒危物种(EN)有 1 种,为虎纹蛙;易危物种(VU)有 1 种,为乌梢蛇; 近危物种(NT 有 2 种,分别为黑斑侧褶蛙和红脚隼;列入 CITES 附录Ⅲ物种有 1 种,即黄鼬。 (6)评价区分布的陆生脊椎动物中,包括中国特有物种 1 种,即北草蜥。 1.1.3 水生生物资源现状评价 (1)评价区域共有水生生物 15 门 58 目 86 科 156 属 196 种,包括浮游植物 6 门 18 目 24 科 43 属 55 种,浮游动物 3 门 9 目 17 科 24 属 39 种,底栖动物 3 门 9 目 10 科 18 属 22 种,水生高等植物 2 门 16 目 20 科 27 属 27 种,鱼类 1 门 6 目 15 科 44 属 53 种。 (2)评价范围内分布的 53 种鱼类中,无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中国生物 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极危(CR)、濒危(EN)和易危(VU)的鱼类,有 湖北省级重点保护鱼类 1 种,即长吻鮠。评价范围内共有特有鱼类 8 种,均为中 国特有,包括花斑副沙鳅、黄尾鲴、团头鲂、圆尾拟鲿、大鳍鳠、中华纹胸鮡、 刺鳅、太湖新银鱼。 (3)评价范围不涉及划定的鱼类产卵、索饵和越冬等“三场”及重要洄游通 道。 1.2 影响分析 1.2.1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建设受工程影响区域的植被多为次生、人工性质,构成群落的植物成 分较为贫乏,植被结构简单。施工沿线具有多年形成的较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和 森林生态系统,其工程影响范围内地表植被的损失将对现有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 影响,但由于损失的面积相对于评价区是少量的,而后期绿化又将弥补部分损失 的生物量,因此,施工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工程影响范围内无 特殊植物群落类型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存在,且工程破坏或影响的植被类型 是普生类型,在周边区域广泛分布,工程建设不会导致原生植被的逆行演替。 1.2.2 对陆生动物影响分析 拟建线路对陆生动物的影响可从影响的时间上分为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影响, 按影响因子来分,施工期影响因子主要包括占地、噪声、震动、扬尘、施工废水、 6 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类活动等;运营期对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的影响主要表现 为汽车行驶噪声等对动物生活的干扰,但这种干扰对沿线动物生存影响较小。 评价范围内两栖类物种均属省级重点保护,沿线分布的两栖类动物主要有中 华蟾蜍、湖北侧褶蛙、黑斑侧褶蛙和饰纹姬蛙等,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重点保护 爬行类动物,分布有湖北省重点保护爬行类 1 种,即乌梢蛇,评价范围鸟类有涉 水型、地栖型、半树栖型、树栖型和居宅型类型,其中白鹭等涉水型鸟类分布于 沿线河流、水田等附近,环颈雉等地栖型鸟类在沿线耕地、灌丛附近有分布,珠 颈斑鸠等半树栖型鸟类活跃于沿线山地林缘,八哥、喜鹊和山麻雀等树栖型鸟类 分布于沿线林缘、灌丛、耕地附近,家燕和麻雀等居宅型鸟类在沿线村落附近很 常见。评价范围已发现的兽类有 7 种,评价区内未发现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野 生兽类。评价范围半地下生活型动物的种类最多,如刺猬、草兔、小家鼠、黄胸 鼠、褐家鼠、黄鼬等,它们一般体型较小,主要在地面活动觅食,栖息、避敌于 洞穴中,有的也在地下寻找食物。少数种类如小家鼠、褐家鼠与人类关系密切, 喜欢在村落活动。现场考察尚未发现集中的栖息地,主要对其觅食可能会产生影 响、以及施工占地对其生境的侵占、施工噪声对其产生驱赶作用,但由于它们具 有活动性,可在评价区附近寻找到新的生境,因此工程的施工和运行对其影响较 小。 1.2.3 对水生生物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对水生生态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期,施工期水生生态影响主要可 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为桥梁施工涉水作业将对河流造成较大的扰 动,破坏水体底层结构,产生大量的悬浮物,降低水体透明度,对水生生物造成 一定影响。间接影响主要为砂石料加工系统产生的废水、泥浆废水、施工人员产 生的生活污水等将影响水体理化因子,如透明度、颗粒悬浮物、BOD、COD 等, 进而对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产生影响。 本项目不涉及评价区鱼类的产卵场、越冬场和索饵场,因此不会对评价区鱼 类“三场”产生影响。 1.3 环境保护措施 1.3.1 主要生态系统保护措施 本工程所占区域大部分为农田生态系统,其保护措施如下: 7 (1)选线时尽量避开农田,有效的减少工程永久占地对耕地的影响。 (2)工程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农作物收获时间,如在农作物收割之后开始施 工,可减少经济损失。 (3)在农田周围施工时,尽量减少施工人员的活动、机械的确压等对农作 物的影响及对农田土质的影响;对路基、构筑物侵占、隔断的沟渠应子以连通, 对损毁的水利设施予以一定的赔偿,最大限度保护农田。尤其雨季在这些地段施 工时,更要对物料堆场采取临时防风、防雨设施,对施工运输车辆采取选挡措施。 (4)对于占用的农业用地,在施工中应保存表层的土壤,分层堆放,用于 新开垦耕地,劣质地或者其他耕地的土壤改良。对于临时占用的农业土地,施工 结束后,要采取土恢复措施,如种植绿肥作物等增强土肥力。 (5)对于占地较多的村庄,除积极给予经济补偿外,还要协助当地政府进 行人均耕地调整,尽量减少农民耕地减少而造成的生活水平的减低。 (6)本工程永久占用耕地地面积为 288.18 亩,建议对占用的农田进行经济 补偿或者在异地补偿耕地,施工阶段加强对农出生态系统的保护,尽量将工程对 农出生态系统的影响最低化。 1.3.2 陆生植物保护措施 (1)生态影响的避免措施 主体工程设计施工前对占地范围内的表土进行剥离,剥离厚度为 20~50cm, 本方案在沿线设置 1 处临时存放场。剥离表土临时堆放于施工场地内一角,以不 影响施工为宜,并对其采取苫盖、围堰等临时防护措施,工程结束后用于场地复 垦或施工回填。 (2)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 在农田附近施工时,施工活动要保证在征地范围内进行,临时占地要减少对 良田的占用,加强对林草地的保护。施工场地应集中设置,尽量避免随处堆放或 零散放置;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应进行统一收集后,集中运出施工区以外,杜绝 随意乱丢乱扔,压毁农作物的现象。 (3)生态影响的恢复与补偿措施 主要为植被恢复措施。 (4)施工场地、施工营地生态恢复措施 8 合理设置施工场地、施工营地,尽量少占用耕地。在施工前先将施工场地、 施工营地表土进行剥离,堆存在相应距离内的临时堆土场。在生态恢复过程中, 首先清除施工场地、施工营地内的硬化层和建筑垃圾,完成清运后,施工场地内 进行土地平整以及覆土,将占用的耕地应在施工后进行土地复耕后归还当地。 (5)临时堆土场生态恢复措施合理设置临时堆土场,尽量少占用耕地。本 项目实施过程中将设置 1 处临时堆土场,本项目施工工期为 42 个月,考虑在施 工后期利用保存的表土将临时占地区内的临时堆土场按原生长的植被类型进行 恢复,不会造成土地类型的改变。 (6)施工便道临时占地生态恢复措施 施工便道施工完毕后全面整地、覆表土,按原占地类型进行恢复。 (7)管理措施 在施工前,应对施工人员进行宣传教育,不得随意破坏评价区内的林地、农 田等植被。 1.3.3 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1)避免措施 提高施工人员的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 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在施工时严 禁对其进行猎捕,严禁施工人员和当地居民捕杀两栖和爬行动物。 (2)削减措施 加强施工人员管理,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禁止排入附近水体,减少水体污染, 减少对动物生境的污染影响。优化施工方案,抓紧施工进度,尽量缩短施工作业 时间,尽量减少爆破作业,减少对野生动物的惊扰。 为防止公路与侧道用地部分的野生动物入侵,公路两侧设置防护网或防护栏 以防野生动物上路发生交通死亡事故。同时设置能供鸟类及其他小动物栖息的侧 沟。 (3)恢复与补偿措施 工程完工后对临时占地区尽快做好生态环境的恢复工作,以尽量减少生境破 坏对动物的不利影响。公路修建完成后,在公路两侧合理绿化,种植本地适生的 乔木、结合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起到避光、减噪、挡风的生态作用。 9 (4)管理措施 加强管理、减少污染;由于评价区内农业植被成分比重较大,鼠害、鼠疫现 象可能较多,应当重视对非评价区区域的人、畜和工程施工人员毒蛇咬伤和鼠疫 的防治工作。 1.3.4 水生生物保护措施 (1)避免措施 拟建公路以桥梁方式跨越评价区内河流和沟渠,为减少施工对水体中鱼类的 影响,首先施工中要科学管理,优化施工方案,尽量缩短水中作业时间。其次, 在施工活动安排上,应尽量安排在枯水期进行施工。最后,在围堰钻孔桩基础施 工时,围堰插打前对周边水域进行驱鱼,围堰内抽水时也要做好鱼类资源保护工 作。避免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必须经 隔油池、化粪池、旱厕等设施处理后用作农肥,严禁直接排放进入水体。施工用 料的堆放应远离水源和其他水体,选择暴雨径流难以冲刷的地方。部分施工用料 若堆放在桥位附近,应在材料堆放场四周挖明沟,沉沙井、设挡墙等,防止被暴 雨径流进入水体,影响水质,各类材料应备有防雨遮雨设施。 (2)削减措施 在水中进行桥梁施工时,尽量减小施工污水、垃圾和施工机械漏油对水体的 污染,应收集后和大桥工地上的污染物一并处理;桥梁施工产生的泥浆、钻渣避 免泄漏到河流中;施工用料存放避开水源和其他水体,选择暴雨径流难以冲刷的 地方。 (3)恢复与补偿措施 做好工程完工后生态的恢复工作,以尽量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对水生生 物的影响。对施工形成的迹地采取植树造林,恢复其原有水土保持功能;各类施 工材料应备有防雨遮雨设施。 (4)管理措施 合理组织施工程序和施工机械,严格按照道路施工规范进行排水设计和施工, 对施工人员作必要的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加强施工管理,以及施工人员卫生管理, 如生活污水,严禁其直接排入沿线水体,尽量减少水体污染;做好工程完工后生 态环境恢复工作,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及由此对水土流失、水质和水生生物的不 利影响。 10 2、大气环境 2.1 环境现状 评价区域为环境空气质量不达标区,2023 年襄阳市除 SO2、NO2、CO、O3 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限值要求外,PM10、 PM2.5 均超标,首要污染物为细颗粒物 PM2.5,引起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扬尘所 致的大气污染。 2.2 影响分析 公路施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包含扬尘和沥青烟排放。公路施工扬 尘主要发生拌和站、施工现场车辆运输、施工现场土方开挖等环节,筑路机械作 业过程中扬起灰尘。施工期通过合理设置拌和站位置并对产尘环节采取密闭、设 置防尘帘、除尘器等措施,拌和站应远离居民区,确保基层拌合站距环境敏感点 的距离不小于 200m,并应设置在当地施工季节最小频率风向的被保护对象的上 风侧,可以避免拌和站施工带来的各类废气对沿线居民的影响;其他扬尘拟通过 洒水抑尘;通过以上措施,项目施工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小。 运营期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尾气,通过类比分析,汽车尾气形成的 NO2 在距路中心线 25m 左右即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规定的限值标准, 对环境空气影响很小,对公路两侧居民基本没有影响。 2.3 环境保护措施 2.3.1 施工期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施工扬尘 ①施工过程要做到“八个百分百”。即必须做到“工作周边围挡 100%、各类物 料裸土覆盖 100%、土方开挖及拆迁湿法作业 100%;出场车辆清洗 100%、施工 现场主要场区及道路硬化和保洁 100%、渣土车车辆密闭运输 100%、施工工地 安装在线视频监控 100%(在 10 月底前未安装的不予处置)、工地内非道路移动机 械及使用油品达标 100%”。 ②现有建筑拆迁前,要进行洒水喷淋,控制灰尘飞扬,拆除楼房应设置垂直 运输设备或流放槽,拆除物禁止高空抛掷或大面积推倒,严禁野蛮施工作业,遇 有四级以上大风天要停止拆房作业。 ③加强施工管理,提倡文明施工、集中施工、快速施工。严格落实工地规范 11 设置围挡和扬尘防治责任牌。工程开挖土方应集中堆放,以缩小扬尘影响范围, 及时回填,减小扬尘影响时间;以减少扬尘。加强扬尘综合管控,建立施工工地 管理清单。加强施工单位信息化管理,拌和站等相对固定的施工场地安装在线监 测和视频监控,并与当地主管部门联网。将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纳入文明施工 管理范畴,建立扬尘控制责任制度。 ④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施工裸露面,非施工区域裸露土地和物料全覆盖、 工地进出口和内部道路硬化、配套喷淋降尘设施,减少扬尘产生。 ⑤在靠近公路沿线居民相对集中的居民点路段施工时,应根据天气和施工情 况定期清扫、洒水,减少道路二次扬尘,每个施工标段应至少配备一辆洒水车。 ⑥依据《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拌和站选址应距环境敏 感点的距离不宜小于 300m,并应设置在当地施工季节最小频率风向的被保护对 象的上风侧。 ⑦施工车辆运输砂土、水泥、碎石等易起尘的物料要加盖蓬布、控制车速, 防止物料洒落和产生扬尘;卸车时应尽量减小落差,减少扬尘;进出施工现场车 辆将导致地面扬尘,施工现场、运输道路应定期清扫洒水,保持车辆出入口路面 清洁、润湿,以减少施工车辆引起的地面扬尘污染,并尽量要求运输车辆减缓行 驶速度。此外,应加强建筑材料、建筑垃圾、粉状物料和垃圾运输车辆的监管, 散装物料运输车辆装配卫星定位装置,实时监控运输车辆行驶时间和路线,实现 动态跟踪监管。定期组织开展运输车辆“扬散滴漏”、未按规定路线行驶和超载等 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渣土车超载、带泥上路和沿途散漏等违法行 为,加大对未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运输单位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⑧施工场地进出口设置车辆冲洗保洁设施。运输车辆经冲洗保洁设施处置干 净后,方可驶离工地,禁止车辆带泥及渣土上路。对物料堆场、沙石堆场及临时 堆土场应定时洒水、加强防风遮盖措施。 ⑨根据襄阳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襄阳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建设单位、 施工单位应当依据重污染天气的预警等级,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需要可 以采取上述不同预警级别的相应措施。应急响应结束后,建设单位应当及时开展 应急预案实施情况的评估,适时修改完善应急预案。同时应加强信息化管理,确 保第一时间收到区域联防联控体系发布的预警信息,并及时按级别启动应急响应 12 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 (2)燃油废气 ①施工过程中,加强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本工程拟使用的非道路移动机械 (如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沥青摊铺机等)应符合《非道路移动机 械 用 柴 油 机 排 气 污 染 物 排 放 限 值 及 测 量 方 法 ( 中 国 第 三 、 四 阶 段 )》 (GB20891-2014)第三阶段排放标准,不得超过标准排放大气污染物,施工用 重型柴油车未安装污染控制装置或者污染控制装置不符合要求,不能达标排放的, 应当加装或者更换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超标工程机械一律禁止进入施工现 场开展作业。非道路移动机械使用油品参照执行机动车油品标准执行,不得低于 国家阶段性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所有人或使用人应从正规渠道购买非道路 移动机械用油,并留存进货凭证或建立台账,提供进货凭证和用油台账到项目部 留存备查。 ②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卫生防护标准的施工机械设备和运输工具,确 保其废气排放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养护,减少不必要的空转时 间,以控制尾气排放。 2.3.2 运营期环境空气保护措施 (1)建议规划部门在制定和审批城镇建设规划时,对在公路附近建设的住 宅、学校等加以限制。 (2)加强组织管理,对上路车辆进行检查,禁止车况差、超载、装卸物品 遮盖不严容易洒落的车辆上路,同时加强对收费人员的技能培训,减少车辆滞速 怠速状态,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沿线大气环境的影响。 (3)保持路面清洁,及时洒水保洁,降低路面尘粒。 (4)加大环境管理力度,公路管理部门设环境管理机构,有必要时委托环 保部门定期在评价中规定的监测点进行大气环境监测。 3、地表水环境 3.1 水环境质量现状 2023 年度汉江各断面水质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 准; 13 2023 年 5 月 17 日至 19 日地表水补充监测结果:水质均满足《地表水环境 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 3.2 影响分析 (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 本项目施工期对水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施工废水(泥浆废水、冲洗水、 养护废水等)、生活污水等污染因素以及桥梁施工对水体的搅动等。 桥梁施工对水环境造成影响的环节主要来自以下 2 个方面:桥梁下部(桩基 础等)施工产生以泥沙为主的污染物;桥梁上部结构施工产生的生产污水。本项 目的涉水桥梁主要为汉江特大桥,采用围堰防水,钻孔作业在围堰中进行,跨越 水体上下游均无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预计本项目施工对水源地影响较小。此外, 通过采取围堰施工、采用泥浆池收集泥浆废水、桥面铺装垃圾及时清运等措施可 以有效控制桥梁施工对公路沿线水体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将会随着施工期 的结束而消失。施工营地较为分散,施工现场的生活污水拟经隔油池、化粪池处 理后排入市政管网,不会对水环境质量产生影响。 总体来说,在采取合理有效的各项措施后,项目施工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将 被降低至最低程度,影响较小。 (2)运营期废水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设置收费站、治超站、养护区、服务区等,因此运营期无生活废水 产生。本项目运营区主要为路面径流废水。公路建成投入运行后,各种类型车辆 排放尾气中所携带的污染物在路面沉积、汽车轮胎磨损的微粒、车架上粘带的泥 土、车辆制动时散落的污染物及车辆运行工况不佳时泄漏的油料等,都会随降雨 产生的路面径流进入道路的排水系统并最终进入地表水体,其主要的污染物有: 石油类、有机物和悬浮物等,这些污染物可能对沿线水体产生一定的污染。 经分析,路面径流在降雨开始到形成径流的 30min 内雨水中 SS、BOD5 和石 油类物质比较多,30min 后,随着降雨时间的延长,污染物浓度下降较快,对周 边水体影响不大。 3.3 环境保护措施 3.3.1 施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1)管理措施施工期加强施工人员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教育,定期组织 14 施工人员学习有关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施工人员保护水资源、 水环境的自觉性。加强施工管理和监理工作,定期检查施工机械,防止油料发生 泄漏污染水体。 (2)桥梁施工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涉水桥梁的桩基施工尽可能选择在枯水期进行桥梁水下部分施工,采用钢 围堰法施工;围堰顶高宜高出施工期间最高水位 70cm,最低不应小于 50cm 用 于防御地下水的围堰宜高出水位或地面 20~40cm。围堰的外形应适应水流排泄, 围堰内形应适应基础施工的要求,并留有适当的工作面积,堰身断面尺寸应保证 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围堰要求防水严密,应尽量采取措施防止或减少渗漏, 以减轻排水工作。桥墩基础施工产生的废弃泥浆水采用沉淀池进行收集处理,上 清液回用,钻渣等沉淀物固化后一般可用作道路建设和房屋建设等,应尽可能回 用,不能回用的运送至城市建筑垃圾消纳场统一处理,严禁乱丢乱弃,可有效地 防止施工引起的水质污染。 ②桥梁施工过程中施工机械必须严格检查,防止油料泄漏。禁止将污水、垃 圾及油污水抛入水体,应全部收集并与大桥工地上的污染物一并处理。 ③在桥梁下部结构施工时,应加强施工管理和工程环境监理工作,防止发生 安全事故;严格检查施工机械,防止油料发生泄漏污染水体,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禁止桥墩开挖的废渣撒入沿线水体。 (3)施工泥浆废水 施工期,拟设置泥浆沉淀池,将水面钻桩和陆地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施工等 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引至沉淀池处理,将粗沙沉淀后,泥浆循环使用,钻渣等沉淀 物固化后一般可用作道路建设和房屋建设等,应尽可能回用,不能回用的运送至 城市建筑垃圾消纳场统一处理,严禁乱丢乱弃。沉淀产生的上层清洁水可用于混 凝土拌和或者地面降尘。 暴雨和汛期季节,为防止泥浆水的外溢,需在各个泥浆沉淀池四周设置挡水 设施,暴雨冲刷场地水经拦挡后排至附近林地或池塘。泥浆沉淀池规模较小,可 在上部设置简易顶棚,以避免暴雨导致沉淀池储满外溢。 (4)施工场地生产废水处理措施在施工场地将产生一定数量的生产废水, 主要有混凝土拌和设备和浇注设备冲洗废水及预制件养护废水,主要污染物为 15 SS,拟布置三级沉淀池对上述废水进行收集处理后循环利用于施工工序。另外, 在施工场地产生的机械设备冲洗废水,处理措施为:施工生产生活区机械冲洗台 下布置排水沟,停放场周边布置集水沟收集排水沟内的机械冲洗废水。集水沟末 端设置隔油装置,集水池出口处设薄壁堰溢流出水汇入施工用水回用系统。平时 应定时清理沟底游泥,并妥善处置严禁排入水体。 (5)生活污水的处理施工营地对水环境的主要影响是生活污水排放,对水 体的影响程度与施工人员数量有关。本项目施工营地设置在 K5+753~K5+780, 位于老河口市赞阳街道,本评价要求在施工营地设置隔油池、化粪池,含油生活 污水经隔油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进入市政管网。 (6)施工场地环境保护措施施工场地、建材堆场、拌和站等严禁设在滩地 上,避免各类废水或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污染。严禁将沥青、油料、 化学品等建材堆放在水体附近。物料堆场、拌和站等应设在暴雨径流冲刷影响小 的地方,同时在四周挖明沟沉沙井,设挡墙等,防止被暴雨径流进入地表水体。 3.3.2 运营期水环境保护措施 本项目运营期水环境污染源主要是降雨冲刷路面产生的路面径流污水。 本项目拟在桥梁跨越水体路段设置截排水沟,含 SS、油类等污染物的路面 初期雨水经过自然沉淀后汇入沿线的灌渠、河流后,预计路面径流污水对项目区 内的水环境影响较小。此外,本工程的排水系统会因路基边坡或道路上尘砂受雨 水冲刷等原因产生沉积、堵塞,因此应定期清理排水系统及全线的边沟,从而保 证排水系统疏通。此外,运营期还应加强过往车辆的监督管理,禁止漏油、不安 装保护帆布的货车和超载车上路,以防止道路上车漏油和货物洒落在道路上,造 成沿线地表水体污染和安全事故隐患。 本项目不涉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本环评要求采取以下水环境影响减 缓措施: ①为防止营运期路面径流造成对水质的影响,拟对跨越 II 类及以上水体的 桥梁路面设置径流收集系统以及初期雨水收集池(兼做事故池,设切断阀)共计 18 个,单池容积 50m3 。对路面径流进行收集,经沉淀后排放,禁止路面径流直 接排入水体;桥面径流收集系统可作为事故废水收集系统使用,事故废水经管道 收集后输送到雨水收集池存放,然后根据废水水质特性,由有资质单位运走处理。 16 ②设置警示牌,并设置监控设备,要求减速慢行,注明突发事故时的应急报 警电话。 ③增加河流、湖泊监控设施,加强河流、湖泊运营监控,防止因意外事故而 致水体污染。 ④加强日常营运管理,对该路段车辆限速,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在采取上述 措施的前提下,本环评认为本项目路面径流对沿线水体影响不大。 4、声环境 4.1 环境现状 本项目共监测了 29 个声环境敏感点现状,根据监测结果,沿线各明感到声 环境质量现状较好。 由 24 小时交通噪声监测结果可知,N30 K13+600 G316 谷城段路肩处有一处 超标时段为 05:00-06:00 监测值为 55.2dB(A),超出了夜间 55dB(A)限值,超标原 因是有车辆经过且监测点距离噪声源较近。其他监测点位均满足 4a 类区域标准限 值。 根据对 S302、G316 谷城段和 G316 老河口段的监测,G316 老河口段距线路 中心线 20m 在第二天监测出现夜间超标,G316 老河口段距线路中心线 40m 夜间 监测出现超标,可能与监测期间有大型车辆经过有关。其余点位均能满足相应标 准限值要求。 根据对汉丹铁路噪声的监测,其外轨中心外 30m 处噪声值均能够满足《铁 路边界噪声限值及其测量方法》规定的噪声限值要求。 4.2 影响分析 4.2.1 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多台设备作业时,距声源 200m 处噪声贡献值仍超过 60dB(A)。工程沿线 200m 范围内分布有居民点和学校】企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class="noselttqk" names="范围内分布有居民点和学校" dname="b53746fd50ca689da3dfd16f4082a863">】企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src="/images/tel88.png" />。本项目昼间、夜间施工将对上述居民点正常 生活、休息造成干扰,特别是夜间噪声影响更甚,居民点和学校昼夜间噪声超过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要求(昼间 60dB(A)、夜间 50dB (A))。施工单位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管理措施:如要求本项目施工活动尽量安 排在昼间进行,禁止夜间施工;若施工单位由于施工工艺和其它因素等要求必须 进行夜间施工时,需以告示形式告知当地居民,并对可能带来噪声影响的施工现 17 场采取临时围护屏障等降噪措施。由于施工过程为短期过程,施工期的噪声影响 将随着施工作业的结束而消失。 4.2.2 运营期噪声影响分析 根据运营期噪声预测结果,项目运营后,不采取噪声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大 部分敏感点噪声值较现状出现较大程度的增高,所有敏感点均无法满足对应的声 环境质量标准,运营后声环境较现状出现一定程度的恶化。因此需对道路两侧 19 个噪声超标敏感点采取声环境保护措施,共设置声屏障长 1530m、设双层中 空隔声窗 3110m2 ,可使敏感点室内噪声满足标准值。 4.3 环境保护措施 4.3.1 施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对施 工期噪声环境影响提出以下对策措施建议: (1)建设单位按照规定将噪声污染防治费用列入工程造价,在施工合同中 明确施工单位的噪声污染防治责任。建设单位监督施工单位落实噪声污染防治实 施方案。 (2)在不影响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噪声、低振动的设备与方式 进行施工;加强对机械和车辆的维修以使它们保持较低的噪声,车辆运输中尽量 避免鸣笛,减轻对居民的影响和干扰;高噪声施工设备尽量远离声环境敏感点布 置。 (3)对有固定基座的设备拟作单独地基处理,以减少地面振动与结构噪声 的传递。 (4)建设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公告,公告应包含项目施工内容、 时间、联系人、拟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等,以征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设立 项目施工环境影响监督公告牌,在建筑围墙的醒目处明确标明施工环境影响的投 诉方式及联系电话(包括建设单位责任人、环保管理及施工监查责任人等),让 公众随时监督项目施工过程,一旦有投诉应及时与环保部门取得联系,及时处理 各种环境纠纷。 (5)根据预测结果,环评要求尽量避免在夜间 22:00~06:00 之间进行施 工,因工艺或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前三日内报经襄阳市 18 生态环境局批准,并向施工场区周围的居民或单位公告,以征得公众的理解和支 持。 (6)施工期间,尤其是临时工程、运输车辆出入的场地周边,会有大量的 建筑材料需要运入,还有部分渣土、建筑垃圾需要运出,运输车辆将会对周围敏 感点产生一定影响。需首先合理安排施工场所,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沿线声敏感 点,在居民住宅附近需采取临时的隔音围护结构,也可考虑在靠近敏感点的一侧 建临时围挡代替隔声墙的作用,土方工程应尽量安排多台设备同时作业,缩短影 响时间。施工营地设置围挡保护。另外是合理选择材料等运输路线,避免穿越或 靠近集中居民区等敏感建筑,以避免施工车辆交通噪声对沿线的居民生活产生影 响。再次是应注意合理安排物料运输时间,禁止在夜间(22:00~06:00)、午 休(12:00~14:00)时段运输,在途经居民点等敏感点时,应减速慢行、禁止鸣 笛。 (7)加强施工期交通疏导,防止因交通堵塞引起噪声、大气污染。 (8)监理单位应做好施工期噪声监理工作,对施工场所附近的敏感点进行 监测,以保证其不受噪声超标影响。 在采取以上措施以后,施工噪声的环境影响有所缓解,在避免夜间施工的情 况下对周围声环境影响不大。但因特殊原因,需要夜间施工时,建设单位及施工 单位应先取得夜间施工许可,同时应加强施工期的运行管理,认真听取周边居民 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周边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4.3.2 运营期声环境保护措施 本次评价提出的声屏障及隔声窗等噪声防治措施依据初步设计阶段资料噪 声预测结果提出,项目施工阶段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晨光村五组、晨光村 三组、太山村二组、王府洲村二组、卢营新小区、南苑小区等保护目标通过增设 隔声屏障的措施。经统计,本项目共需设置声屏障 1530m。其余声环境敏感点设 双层中空隔声窗 3110m2 ,可使敏感点室内噪声满足标准值。声环境治理总费用 约 770 万元。 5、固体废物 5.1 施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工程临时弃方、钻渣、建筑垃圾、施工人员 19 生活垃圾。本项目施工期固废污染防治措施主要有: (1)废弃土方:本项目施工期总挖方 230161m3 ,回填方量共计 204569m3 , 借方 123920m3 ,弃方量共计 136606m3 。弃方集中堆放于弃土场中。临时堆场周 围用土袋围栏错位堆放防护,在大风或暴雨天气表土上部用塑料薄膜覆盖,防止 水土流失、保存肥力,建设后期全部回用于中央分隔带及边坡防护用土。 (2)建筑垃圾:拆迁及利旧道路改造产生的建筑垃圾用于施工营地和临时 占地中场地平整部分用于路基回填,多余建筑垃圾能利用的部分进行利用(可交 由建筑企业回收作为制砖原材料),不能利用的部分与废弃土方一起运至弃土场。 其中本次拟拆除的润裕液化气站拆除活动需满足《企业拆除活动污染防治技术规 定(试行)》相关要求。 (3)生活垃圾:在施工车辆上设置小型生活垃圾收集桶,施工过程中产生 的生活垃圾随车带走,不随意丢弃在道路沿线。在施工场地、施工生产生活区设 置生活垃圾收集桶,生活垃圾经收集后交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 (4)钻渣:桥台、桥墩施工钻渣与泥浆一同排入泥浆池,经沉淀后钻渣与 废弃土方一起就近运至取土场处置,上清液循环使用,钻孔施工结束后,泥浆自 然干化后覆土恢复植被。 施工单位应雇请有施工渣土清运资质的单位和个人承运施工临时弃方,不得 随意外弃,本项目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垃圾拟采用以下防治措施: (1)不得将生活垃圾以及有危险性的废弃物与建筑垃圾混合排放;不得在 道路、桥梁、沟渠、绿化带等公共场所及其他非指定的场地倾倒建筑垃圾;严禁 将泥浆水直接排入排水设施。 (2)运输建筑垃圾车辆在驶离建设工地时,保持车体清沽,不污染路面。 (3)从事土方和建筑垃圾运输的车辆必须设置密闭式加盖装置。 (4)工程完工后,施工现场堆存的建筑垃圾应当由建设单位负责清理完毕, 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5.2 运营期固体废物保护措施 运营期项目沿线日常养护过程中产生的养护垃圾纳入当地生活垃圾处理系 统,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6、环境风险 20 本工程环境风险主要来自运输危险品的车辆在桥面发生事故导致危险品泄 漏进入水中。虽然公路运营期运输化学危险品车辆在所经跨水桥梁路段发生可能 引起水体污染的重大交通事故后将对水体水质及水生生态产生影响,但发生概率 很小。因此,一旦发生风险事故,只要处置及时,将大大降低对环境敏感保护目 标的危害概率。
建设单位开展的公众参与情况

请见以下附件。

建设单位开展的公众参与情况(附件)
[{'_id': '6775e6ab21c30d402364f31c', 'bucket': 'apaas-local', 'path': '3d3d1b4fa61c9c407a28c162eb7791e1.pdf', 'name': '河谷二桥公参全本.pdf', 'size': 192785871, 'mimetype': 'application/pdf', 'url': 'https://tzxm.hubei.gov.cn:7213/api/ossfile/apaas-local/3d3d1b4fa61c9c407a28c162eb7791e1.pdf', 'downloadUrl': 'https://tzxm.hubei.gov.cn:7213/api/ossfile/apaas-local/3d3d1b4fa61c9c407a28c162eb7791e1.pdf'}]


附件下载


G328河谷汉江二桥及接线工程环评报告书报批公示版-全本.pdf  下载

咨询热线:400-788-2018 © 1998-2022 天天标讯(TTBX)  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一路15号银象花园6幢11903号  陕ICP备2022006294号-1  陕B2-202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