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水环境保护措施:项目施工期仅施工人员产生少量的生活污水和少量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利用现场租住民房的既有设施收集后,输电线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利用现场租住民房的既有设施收集后,就近用于附近农田施肥,不外排。施工废水经沉淀后用于回用或用于洒水抑尘。 2.大气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施工场地开挖及回填、运输车辆、施工机械走行车道引起的扬尘,施工建筑料(水泥、石灰、砂石料)及管沟开挖弃土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中造成的扬尘和洒落,各类施工机械、运输车辆和发电机排放的废气。为减轻项目施工期间扬尘对评价区环境空气质量带来的不利影响,输电线路施工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塔基施工采用小型机械或人工开挖;②开挖的土方应采用遮盖等防扬尘措施;③施工结束后及时进行迹地恢复,对多余土方进行夯实。④在生态敏感区内施工时,应严格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扬尘,保护环境,如施工期间增加洒水频次,施工开挖土方及施工材料应分开堆放在固定地点,并进行遮盖、洒水,材料运输车辆应进行封闭,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场地,并进行植被恢复,避免造成二次扬尘。 3.声环境保护措施:①合理安排施工时段,尽量避免中午(1**$3:0**$3~1**$3:0**$3)以及夜间(2**$3:0**$3~次日0**$3:0**$3)施工,如夜间需进行施工工艺要求必须连续作业的强噪声施工,建设单位应首先征得项目所在地环保、建委、城管等主管部门同意。②施工作业应严格控制在施工作业范围内,合理布置施工机具位置。③做好施工组织设计,选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加强设备维护保养,同时采取有效的减振、降噪等措施。④合理安排运输路线及时间,靠近敏感点减速行驶,禁止鸣笛等措施。 4.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措施: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塔基施工产生的土石方、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为减轻施工期间固体废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本工程拟采取以下措施:①塔基施工产生的少量余方在铁塔下夯实或拦挡后进行植被恢复;②产生的设备外包装材料由施工单位收集后,送往当地的废品收购站回收,电缆沟建设可能会产生废混凝土块、废边角料等建筑垃圾,通过在施工现场设置临时收集设施收集后,送往政府部门指定的建筑垃圾处置场处置;③产生的生活垃圾利用周围民房既有的垃圾收集设施收集,不随意丢弃。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本项目占地和影响面积较小,开挖量小,施工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施工结束后采取植被恢复措施,不会对生态环境评价区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结构产生影响,施工结束后,临时占地区域选择当地植物物种进行植被恢复,能将施工影响和损失程度降至最低。本项目施工期通过限定施工作业范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现场;施工结束后对临时占地选择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复耕;采用高低腿铁塔,尽量采用人工开挖;施工期进行表土剥离,加强临时堆土的拦挡、遮盖、排水;加强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和火源管理。 (1)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措施:①建设单位在施工前组织施工人员集中学 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并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向其告知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强化保护南方红豆杉、连香树、珙桐等野生植物及其生境的意识,严禁施工人员、施工机械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保护范围。②在临近自然保护区的施工场地周围设置自然保护区的警示牌,提醒施工人员要注意保护南方红豆杉、大熊猫、四川山鹧鸪等野生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③在临近自然保护区施工时,应设置施工控制带,对施工场地四周进行拦挡围护,严格控制施工红线,限制施工机械和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材料运输固定线路行驶。④在临近自然保护区施工时,进一步优化施工工艺,缩小塔基临时占地面积,减少土石方开挖量,尽量利用既有道路,缩短修整人抬便道长度,减小施工扰动范围,尽量降低对区域植被的破坏。⑤在经济技术条件可行的条件下,不得在保护区附近搭建临时施工生活设施、取弃土场等临时设施。⑥加强施工管理,规范施工活动,对施工期间产生的施工场地、设备清洗水利用施工场地设置的沉淀池处理后循环利用;施工人员就近租用当地现有民房,产生的生活污水利用附近居民既有设施收集,不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对施工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处理,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现场。 (2)对区域重要物种的保护措施:①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若遇到大熊猫、四川山鹧鸪国家或四川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应按照《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1****3-2****0)中相关要求“施工区发现有保护动物时应暂停施工,并实施保护方案”,禁止挑衅、捕猎,应立即停止周围2***0m范围内的所有施工活动,特别是禁止爆破和施工机械作业,待保护动物自行离开施工区后方可恢复施工,若动物不自行离开需汇报当地林业部门。②山鹧鸪每年4-6月进行繁殖,工程施工避开四川山鹧鸪的繁殖期,避免其出现弃巢等行为。③本工程有6个塔基处涉及珙桐分布,首先应优化调整工程方案,尽量避开珙桐分布位置设置塔基,对于无法避开的需要对其进行就近移栽措施,进行保护,并确保存活。 二、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生态环境保护措施:①加强塔基处植被的抚育和管护。②在线路维护和检修中按规定路线行驶,仅对影响安全运行的树木进行削枝,不进行砍伐,不随意踩踏植被。③加强用火管理,制定火灾应急预案,在线路巡视时应避免带入火种,以免引发火灾,破坏植被。④在线路巡视时应留意电晕发生相对频繁的输电线路段,及时联系项目建设方进行线路维护,保证在此附近活动的动物安全。⑤线路运行维护和检修人员在进行维护检修工作时,尽量不要影响区域内的动植物,不要攀折植物枝条,不要高声喧哗,以免影响动植物正常的生长和活动。⑥对项目临时占地区域的植被、迹地恢复应考虑连续性,与当地背景景观融为一体,维持区域生态功能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1)对生态敏感区的保护措施:①建设单位组织线路运行维护和检修人员集中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四川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向其告知自然保护区内的主要保护对象,强化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②加强对线路运维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利用自然保护区内既有的乡村道路时,需严格固定运输路线,禁止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范围。 (2)对区域重要物种的保护措施:①加强对线路维护人员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野生植物保护知识的宣传,运维路线尽可能避让重要物种,禁止采摘、攀折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等,禁止随意踩踏植被,并加强对临时占地处重要物种的抚育和管护。②加强对线路维护人员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宣传,禁止捕捉和猎杀野生保护动物以及其他重要物种,禁止向水体排放污染物。 2.电磁环境保护措施:①线路选择时已尽可能避开敏感点,在与其它电力线、通信线、公路等交叉跨越时应严格按规范要求留有净空距离。②合理选择导线截面积,降低线路的电晕。③本工程2***0kV架空输电线路通过非居民区时,导线架设高度不低于6.5m;通过居民区时,架空线路单回三角排列段导线架设高度均不低于1**$3m,架空线路单回水平排列段导线架设高度不低于1**$3.5m。 3.声环境:根据类比分析,本项目线路投运后产生的昼间噪声、夜间噪声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6-2****8)相应功能区标准要求。 4.固体废物:本项目线路投运后无固体废物产生。 5.地表水环境:本项目线路投运后无废污水产生。 6.大气环境:本项目线路投运后不产生废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