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内容
玉溪市生态环境局澄江分局关于澄江沙亥河防洪治理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拟审查情况的公示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及信息公开要求,我局拟对以下项目作出审批意见,现将有关情况予以公示。
公示时限:2****5年3月3**$3日—2****5年4月7日。
联系电话:0****7-6注册后查看9
传真:0****7-6注册后查看8
联系邮箱:chjhb@1***6.com
通信地址:玉溪市澄江市凤麓街道人民西路延长线2号
听证权利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提出听证申请。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地点 | 建设单位 | 环评类型 | 环评机构 | 项目概况 | 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1 | 澄江沙亥河防洪治理工程 | 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龙街街道 | 澄江市水利局 | 报告表 | 澄江沙亥河防洪治理工程位于云南省玉溪市澄江市龙街街道,于2****3年1**$3月1日取得玉溪市水利局的批复(批复文号:玉水防御[2****3] 3**$3号)。项目总投资5***7.7**$3万元(其中环保投资8**$3.9万元)。该工程河道治理段长度为 1.1**$3km,起点为沙亥河上游骑马山村西侧 0.8km 处,治理终点为骑马山村东侧已治理段首端。河道防洪治理方案为布置钢筋混凝土防洪堤,实施建设堤防,拟建河道宽2.0~3.0m,1.6~1.9m,壁厚 0.3**$3~0.3**$3m,为C2**$3 钢筋混凝土结构。河道包含主要建筑物有拦沙坝1座、人行桥7座、沉沙池1座,箱涵4座。 | 一、施工期主要环境影响及污染防治措施 (一)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场界在骑马山村段时,设置高度2.5m以上的围栏,围挡墙、施工围网、防风抑尘网,严禁敞开式作业。 (2)施工期间在施工场地安排人员定期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量。 (3)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涂料、铺装材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采取密封存储、设置围挡或堆砌围墙、用防尘布苫盖等措施。 (4)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及时回填、弃料及其它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避免长时间堆存。 (5)施工期间,进出工地的物料、垃圾运输车辆,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 (二)废水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废水 项目施工时拟设置沉淀池,将引入池中的废水进行沉淀处理,降低废水中SS的含量,充分沉淀处理后回用施工过程或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 (2)施工生活污水 项目施工期不设置施工营地,生活设施均依托施工区附近村落已建生活设施(公厕、旱厕等),生活污水经临时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洒水。 (3)混凝土养护废水:并设置沉淀池收集沉淀后上清液回喷做抑尘用水,不得排入河道。 (4)基坑废水:设置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不外排。 (三)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1)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设立专人对设备进行定期保养和维护,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 (2)在环境保护目标附近进行施工时,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在进行建筑垃圾运输时,合理安排运输时间,避免在夜间及交通拥挤时段进行;同时合理安排工期,减短施工的时间;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做到文明施工,避免人为噪声的产生。 (3)将高噪设备布置于施工场地中部,并进行一定的隔声及减振处理;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将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尽量避免高噪设备同时施工。 (4)在进行物料运输时,应合理安排运输时间,禁止在交通拥挤时段进行,施工场地的施工车辆出入地点应尽量远离敏感点,车辆出入现场时应低速、禁鸣。 (5)严禁2**$3:0**$3~凌晨6:0**$3以及中午1**$3:0**$3~1**$3:0**$3进行可能产生噪声扰民问题的施工活动。尽量缩短高强度噪声设备的施工时间,减少对敏感目标的影响。针对施工过程中具有噪声突发、不规则、不连续、高强度等特点的施工活动,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加以缓解。 (四)固体废弃物 (1)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会有建筑废料产生,主要为废砖瓦、废石、金属、塑料、废旧钢材、包装袋、木材等,项目不设置永久弃渣场,建筑废料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部分委托建筑垃圾运输单位清运至当地政府指定地点堆放。 (2)植物残渣委托附近村庄村民收集运走作柴火灶燃料使用。 (3)项目产生的土石方全部用于项目回填,边开挖边回填,不产生废弃土石方。 (4)施工人员生活垃圾统一收集后定期运至各加工点周边村庄垃圾收集点处置。 (五)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1、土地利用 (1)严格按照施工设计进行,严禁超范围施工,禁止在规定的施工用地范围外设置临时工程用地,不得破坏周边植被;禁止超范围占地;涉及临时占用农用地的,提出复垦要求。 (2)施工结束后,清理平整后,恢复土地原有使用功能。 (3)结合项目实施区域耕地较多的情况,建设单位应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在设计、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周边耕地及农田的保护,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办理相关手续、设计、施工和保护。 (4)施工便道利用现有的道路,尽可能减少土地的占用面积、动植物的破坏。 (5)减少对林地、耕地的破坏,有效控制项目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项目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 (6)项目在现有河道上提升改造,不得新增用地。 (7)遵照土地管理和基本农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占用的基本农田按程序报批,经批准占用的基本农田,建设单位应积极配合国土部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修改和报批,以保证基本农田总面积的动态平衡。 2、水土流失 项目在建设过程中,由工程建设直接扰动的地表将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局部地貌将发生较大的改变,如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预测可能新增水土流量达9***5.4**$3t,不仅严重影响河道本身的安全,也将对河道建设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严重不利影响。 为降低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影响,项目工程各区域拟采取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如下: (1)堤防工程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1)工程措施 ①表土剥离 堤防工程区占用的林地和坡耕地土质较好,方案设计建设前对表土进行剥离,平均剥离厚度按1**$3~3**$3cm计,共可剥离表土0.0**$3万m3。 (2)施工场地区水土保持措施设计 1)工程措施 ①表土剥离 施工场地区占用的坡耕地土质较好,建设前对表土进行剥离,平均剥离厚度按1**$3~3**$3cm计,共可剥离表土0.0**$3万m3。 ②复耕 施工场地区主要占地为坡耕地,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占用坡耕地进行复耕,设计复耕0.1**$3hm2,全面整地0.1**$3hm2。 2)植物措施 ①植被恢复 施工场地区占用林地,项目建设完成后对占用林地进行植被恢复设计植被恢复0.0**$3hm2,全面整地0.0**$3hm2,覆土0.0**$3万m3,狗牙根草籽5.4kg,抚育管理0.0**$3hm2。 3)临时措施 ①临时排水沟 为减少地表冲刷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在施工场地区布置临时排水沟,采用梯形断面的土质排水沟,断面尺寸如下:底宽0.3m,顶宽0.6m,沟深0.3m,边坡1:0.5。经量算,需要临时土质排水沟9**$3m,土方开挖1**$3.1**$3m3。临时土质排水沟开挖产生的土石方就近夯实,回填于周边场地。 ②沉沙池在临时排水沟出口处设置1口沉沙池,以沉降径流泥沙,降低径流流速。临时沉沙池断面设计为矩形,尺寸为长×宽×深 =2.0m×1.5m×1.0m,采用砖砌结构,按 2**$3cm规格砌筑。工程量为:土石方开挖8.2**$3m3,砖砌3.1**$3m3。施工期间定期进行清理,施工结束后将其回填。 (3)水土保持要求 ①加强工程施工管理,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及施工进度计划进行施工,减少地表裸露时间,避免在雨天进行各种土石方工程; ②沙石料等建筑材料应集中堆放,降雨天进行临时覆盖,合理选择施工工序,尽量缩短土石方的堆放时间,避免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 ③施工期应加强对各项水土保持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定期检查其运行状况,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或整改措施; ④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清理场地并进行复耕或路面恢复; ⑤表土堆放时需及时完善临时拦挡及覆盖措施,优化施工进度,施工结束后及时使用,避免堆放时间过长带来水土流失。 3、陆生植物保护措施 (1)建设施工前,首先划定施工活动范围,加强建设阶段环境管理工作。确保施工人员在场地范围内活动,减轻非施工因素对周围植物及植被的占用与压踏。 (2)依照设计文件将地表0~2**$3cm有肥力土层进行剥离、临时储存并加以防 护,以便完工后用于土地复垦或堤防的绿化。 (3)建设施工结束后,尽量恢复原有土地功能和表面植被,补偿施工活动中人为破坏植被和地貌所造成的植被量等的损失。工程完工后需对其进行植被恢复。临时占地植被时选用乡土树种,注意乔、灌、草及常绿、阔叶、深根和浅根等 不同种类的搭配,形成多层次的林相结构,并具有较强观赏价值。 (4)各种机械设备和车辆固定行车路线,不随意另行开辟便道,以保证规定范围外的地貌和植被不受破坏。 (5)工程管理机构,应设置生态环境管理人员,建立各种管理及报告制度,对施工区周边环境进行及时巡护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制止。 (6)工程建设期、运行期都应对陆生植物资源的影响进行监测或调查,加强对生态的管理。植物应重点调查植物物种、植被类型、优势种群、生物量等情况以及生态系统整体性变化。 (7)在工程前期、建设施工期都要定期组织对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特别是相关法律法规教育。进行环境保护条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宣传,明确责任与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理念,加强建设施工及管理人员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8)建设阶段,在各主要陆生植被较好的地段设置生态保护警示牌。警示牌上标明工程施工区范围,严禁施工人员和器械超出施工区域对工地周边的植被、植物物种造成破坏,严禁施工材料乱堆乱放、施工垃圾的随意处置,尽量减少占地造成的植被损失,最大可能保护地表植被自然性。 (9)项目施工期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采用狗牙根,不属于外来入侵物种,播撒狗牙根对陆生植物对区域生态安全的影响较小。 (1**$3)施工期结束及时进行植被恢复,植物措施拟尽量选用适合当地的本土品种,并考虑绿化美化效果,严禁栽植外来入侵物种。防止外来入侵种的扩散。加大宣传力度,对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以及传播途径向施工人员进行宣传。 4、陆生动物保护措施 (1)建设施工过程中避免破坏动物栖息的巢穴,若施工过程中发现动物的卵、 幼体或受伤个体等,应及时交由专业人员护理。 (2)在各主要施工区域内设置生态保护警示牌,禁止捕猎野生动物,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伤害。 (3)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施工人员及周边居民的动物保护意识,严禁捕猎野生动物。施工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严禁在施工区及其周围捕猎野生动物。 (4)做好施工方式和时间的计划。鸟类和兽类大多是晨、昏(早晨、黄昏)或夜间外出觅食,正午是鸟类休息时间,为了减少工程施工噪声对野生动物的惊扰,应避免在晨昏和正午开展高噪声作业。 (5)根据施工、占地界限划定施工人员活动范围,降低施工人员、施工机械与野生动物相遇几率。 (6)工程完工后,做好水土保持方案中的各项措施,在临时占地区域、永久占地区域以及施工道路两侧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先选用本地土著植物并减少人为活动的痕迹,使该地区的动物尽快恢复到建设施工前的种群状态。 5、水生生态保护措施 (1)工程方案和施工技术设计,进行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合理优化,明确以保护工程所在地水生生物、水产资源和生态平衡为目的,尽量降低工程带来的不利环境影响。 (2)建设施工期间,各类施工作业严格控制在施工作业范围内进行施工。 (3)工程建设施工应尽可能选择在枯水期,避免对环境保护目标造成不利影响;应对整体施工进行合理规划,缩短工期,以减轻施工可能带来的水生生态环境不利影响。 (4)在浮游动物的快速生长期、底栖生物、鱼类等的产卵期及鱼卵、仔鱼、幼鱼的高密度季节降低施工作业强度。 (5)工程建设阶段加强施工人员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禁止施工人员破坏植被和随意捕捉鱼类,减弱对水生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6)严禁在建设施工期间向沙亥河及附近其他水体倾倒废渣、施工废水、垃圾及其他废弃物。 (7)严禁将建设施工期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在施工作业带中随意堆放,每天及时清运生活和建筑施工垃圾,日产日清。 (8)建设施工期间,禁止破坏沿线非占地植被、生态环境等。 (9)建设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施工迹地,恢复原貌。 (1**$3)施工建材应设篷盖,必要时设围栏,防止被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1**$3)工程建设阶段加强施工机械的管理,施工车辆不得在河道内行驶,不得在河道内对施工设备进行检修、清洗,防止油品泄漏而造成的地表水污染。各施工车辆施工时,在油箱、发动机舱等高风险位置底部设置随车托盘等防漏装置。 6、生态景观保护措施 (1)在建设施工场地周围布置色彩统一的挡板和护栏。 (2)施工单位需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施工,采取合理施工方案,尽量缩小土石方施工面积,减少现有植被破坏量,最大程度地控制地表裸露面积。 (3)绿化工程在土石方施工完毕后尽快实施,恢复一定的生物量,减少裸露地表,降低景观破坏的敏感程度。 (4)施工中应加强管理,确保建筑垃圾及时清运。 (三)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运行阶段,基本无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源,不产生相关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无需采取相关污染防治措施。 工程运行阶段,无环境风险源,无需采取相关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工程的运行带来环境正效益,其产生的环境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 三、结论 项目施工期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生态景观及动植物破坏方面,并会产生施工扬尘、噪声、固废及废水等污染物;项目运营期无废水、噪声及固废等污染物。在采取环评及其他相关文件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生态恢复措施,同时加强环保管理后,能减轻项目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将其对环境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或允许限度。通过评价,该项目的建设具有较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评价,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