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内容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程序的有关规定,经审议,我局拟对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新增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装置(DSA)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作出批复决定。为保证此次审议工作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现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基本情况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4年10月18日-2024年10月25日。
电话:注册后查看。
地址:西昌市土城巷63号凉山州生态环境局。
听证告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自公示起五日内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可对以下拟作出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复决定要求听证。
项目 名称 | 建设 地点 | 建设 单位 | 环境影响 评价单位 | 项目概况 |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主要环境影响及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
新增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项目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越城镇文化路187号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越西县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1楼西南侧DSA机房 | 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 | 总投资750万元,环保投资69.4万元,占总投资比例为9.3%。 主要建设内容为:拟将越西县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已建5F(地上),高约21m)1层原治疗室、留观室、处置室、DR室区域改建为1间DSA机房及其配套用房,在机房内新增使用1台DSA,用于心血管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放射科等病症的放射诊断和介入治疗。拟新增DSA型号Azurion 7 M20,额定管电压125kV,额定管电流1000mA,出束方向由下而上,属于Ⅱ类射线装置,医院年诊疗病例约550台,年曝光时间累计约104.1h(拍片2.4h、透视101.7h) | 一、施工期污染源项分析 拟将越西县重大疾病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已建5F(地上),高约21m)1层原治疗室、留观室、处置室、DR室区域改建为1间DSA机房及其配套用房,在机房内新增使用1台DSA,型号为Azurion 7 M20,属于Ⅱ类射线装置。在改造过程中,需要拆除该区域内全部墙体,并新建DSA及其配套用房,故施工期将会产生一定扬尘、噪声、固体废物、装修中产生的废气以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 1、扬尘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扬尘,主要是在主体工程改造过程中新砌墙体和装修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属于无组织排放,主要通过封闭施工管理和采取洒水等措施来进行控制。 2、噪声 施工期噪声包括各类主体施工、装修产生的噪声和设备安装期间产生的噪声,由于施工范围小,施工期较短,项目通过合理布局,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建筑隔声选用低噪设备等措施后,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3、废水 本项目废水依托医院已建的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表2中预处理标准后,混合废水经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入沟渠最终汇入越西河。 4、废气 施工期的废气主要产生在装修过程中,在装修时产生的废气和装修材料中释放的废气,影响装修人员的身体健康,该废气的排放属无组织排放。因此在装修期间,应加强室内的通风换气,装修结束后,也应每天进行通风换气。且该排放口位置周边多为农田、空地,人员流动量小,又因施工量小,装修周期较短,故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较小 5、固体废物 施工过程中固体废物主要为主体工程改造产生的建筑弃渣、装修过程中产生的装修垃圾、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弃渣、装修垃圾等,由施工单位集中收集,运送到指定的建筑垃圾堆放场;生活垃圾依托市政垃圾收运系统收集处理,包装垃圾通过集中分类收集,由废品回收站进行处理。因施工量较小,施工周期较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小。 6、设备安装调试期间的工艺分析 本项目设备安装、调试由设备厂家专业人员操作,同时建设单位须加强辐射防护管理,严格限制无关人员靠近,防止辐射事故发生。由于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均在DSA机房内进行,经过墙体的屏蔽和距离衰减后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接受的。设备安装完成后,建设单位需及时回收包装材料及其它固体废物并作为一般固体废物进行处置,不得随意丢弃。 运营期污染源项分析 设备组成及工作原理 (1)设备组成 DSA是影像增强器技术、电视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应用最多的数字化X射线透视设备。DSA主要由带有影像增强器电视系统的X射线诊断机、高压注射器、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治疗床、操作台、C形臂、磁盘或磁带机和多幅照相机组成。 (2)工作原理 DSA(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是通过电子计算机进行辅助成像的血管造影方法,它是应用计算机程序进行两次成像完成的。在注入造影剂之前,首先进行第一次成像,并用计算机将图像转换成数字信号储存起来。注入造影剂后,再次成像并转换成数字信号。两次数字相减,消除相同的信号,得到一个只有造影剂的血管图像。这种图像较以往所用的常规脑血管造影所显示的图像更清晰和直观,一些精细的血管结构亦能显示出来。且对比度分辨率高,减去了血管以外的背景,尤其使与骨骼重叠的血管能清楚显示;由于造影剂用量少,浓度低,损伤小、较安全。通过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机处理的图像,使血管的影像更为清晰,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更为安全。 2、诊断及治疗流程简述 本项目放射介入诊疗流程如下所示: (1)DSA拍片检查 DSA检查采用隔室操作方式,通过控制DSA的X线系统曝光,采集造影部位图像。具体方式是受检者位于检查床上,医护人员调整X线球管、人体、影像增强器三者之间的距离,然后进入操作间,关好防护门。医师、操作人员通过操作间的计算机系统控制DSA的X系统曝光,采集造影部位图像。医师根据该图像确诊患者病变的范围、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DSA介入治疗:DSA介入治疗采用近台同室操作方式。通过控制DSA的X线系统曝光,对患者的部位进行间歇式透视。具体方式是受检者位于手术床上,介入手术医师位于手术床一旁,距DSA的X线管0.5~1.0m处,在非主射束方向,配备个人防护用品(如铅橡胶围裙、铅橡胶颈套、铅防护眼镜、介入防护手套等)。同时手术床旁设有屏蔽挂帘和移动式防护帘。介入治疗中,医师根据操作需求,踩动手术床下的脚踏开关启动DSA的X线系统进行透视(DSA的X线系统连续发射X射线),通过悬挂显示屏上显示的连续画面,完成介入操作。医生、护士佩戴防护用品。每台手术DSA系统的X线系统进行透视的次数及每次透视时间因患者的部位、手术的复杂程度而不同。介入手术完后关机,病人离开DSA机房。 3、产污环节 本项目拟使用1台DSA,属于Ⅱ类射线装置。产污环节为:在注入造影剂之前拍片产生的X射线和臭氧,注入造影剂之后产生的X射线和臭氧,介入治疗过程中间歇透视产生的X射线和臭氧。在手术时,产生医疗包装物和容器和药棉、纱布、手套等医疗废物。注入的造影剂不含放射性,同时射线装置采用先进的数字显影技术,不会产生废显影液、废定影液和废胶片。 4、本项目医护人员、患者、污物路径分析 医护人员路径:本项目医护人员经过医生通道、更衣区、操作间后进出DSA机房,医生用房独立成区。 患者路径:患者在陪护人员陪同下从病员通道缓冲区进出DSA机房,病人、医生流互不交叉。 污物路径: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经过打包后通过污物处理间,与医院其他医疗废物一起在医疗废物暂存间暂存。 5、污染源项描述: (1)电离辐射 DSA在开机状态下产生X射线,不开机状态下不产生X射线。 (2)废气 DSA曝光过程中臭氧产生量很小,本项目拟在DSA机房内设置新风系统(新建,排风量3000m3/h),进风口位于DSA机房西北侧、东南侧天花板吊顶处,产生臭氧接排风管道经西南墙外管道通到楼顶排出(排风口位于西北侧和东南侧靠墙离地面30cm处,排气筒高度共22m),经自然分解和稀释,能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的二级标准(0.2mg/m3)的要求。 (3)固体废物 ①本项目DSA采用数字成像,不打印胶片,因此不会有废胶片产生。 ②手术时产生一定量的医用器具和药棉、纱布、手套、废造影剂、废造影剂瓶等医用辅料及手术垃圾,按每台手术产生约2kg的医疗废物,每年DSA介入室预计手术量为550台,则每年固体废物产生量约为1100kg(1.1t)。项目产生的医疗废物经打包后与医院其他医疗废物暂存收集后定期送至送成都市奕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处置(处置协议见附件8)。 ③本项目DSA拟配置16名辐射工作人员,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0.5kg,则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约8kg(0.008t)。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不属于医疗废物,医院按照当地管理部门要求,进行统一收集后由环卫部门统一定期清运。项目产生固废均得到合理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4)废水 本项目废水依托医院已建的污水管道和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66-2005)表2中预处理标准后,混合废水经医院污水处理站处理后排入沟渠最终汇入越西河。 (5)噪声 本项目所有设备选用低噪声设备,噪声主要为空调和风机噪声,最大源强不超过65dB(A),且均处于室内,通过建筑墙体隔声及距离衰减后,运行期间场界噪声可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 (6)造影剂的存储、泄露风险 造影剂(碘海醇)是介入放射学操作中最常使用的药物之一,医院将外购造影剂采用不锈钢药品柜作为普通药品单独密封保存,钥匙交专人保管;未使用完和过期的造影剂均作为医疗废物处理;在进行介入手术时,使用带托盘的不锈钢推车进行运送。在使用造影剂前由药剂师进行剂量核算后护士取药,医生用高压注射器按照血液流速注入病人血管内,在X射线的照射下达到血管造影的目的,最后由泌尿系统排出体外。造影剂不属于重金属和其他持久性有机物,不存在泄露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