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内容
目录
一、技术描述
(一)项目名称
茶艺师
(二)竞赛方式
竞赛由茶艺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相结合,以个人方式进行。
(三)竞赛标准
竞赛以以《茶艺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三级(高级工)要求为基础,并适当增加部分二级(技师)内容,融入相关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等内容。
二、竞赛内容与评判标准
(一)竞赛内容
1.茶艺理论知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茶文化基本知识、茶叶知识、茶具知识、茶艺基本知识、科学饮茶、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等。题型包括单选140题,多选20题,判断20题。原则上采用无纸化机考。
2.操作技能竞技包括规定茶艺演示、自创茶艺演示、茶汤质量比拼三个模块。
2.1 规定茶艺
规定茶艺竞技指定绿茶玻璃杯泡法、红茶瓷盖碗泡法、乌龙茶紫砂壶双杯泡法共3套基础茶艺。本模块比赛所用茶样的质量等级相当,由组委会提供,分别为绿茶、红茶、乌龙茶。
选手抽签确定组别和茶样后,再分组进行冲泡演示,每组人数3-6人,具体根据参赛选手实际人数,由裁判长确定。选手备具、备水时间 10 分钟,演示时间为 6~10 分钟。演示过程不需要解说。
绿茶规定茶艺基本演示步骤:备具—端盘上场—布具—温杯 —置茶—浸润泡—摇香—冲泡—奉茶—收具—端盘退场;
红茶规定茶艺基本演示步骤:备具—端盘上场—布具—温盖碗— 置茶—冲泡—温盅及品茗杯—分茶—奉茶—收具—端盘退场;
乌龙茶规定茶艺基本演示步骤:备具—端盘上场—布具—温壶— 置茶—冲泡—温品茗杯及闻香杯—分茶—奉茶—收具—端盘退场。
2.2自创茶艺
自创茶艺竞技是在中国茶道精神指导下,以泡好一杯茶汤、呈现茶艺之美为目的,选手自行设定主题、茶席和背景、流程、音乐,并将现场解说、演示等融为一体的茶艺比赛形式。作品主题、所用茶品不限,但必须含有茶叶。
比赛时间为 8~12 分钟,民族茶艺、宗教茶道可适当延长至 20 分钟(需提前报备大赛组委会)。现场布置时间不超过 5 分钟(不计入比赛时间)。
自创茶艺作品主题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茶道精神,弘扬正能量,请选手自行把关。
(二)竞赛时间
竞赛时间安排:
序号 | 比赛内容 | 时间(分钟) | 备注 |
1 | 茶艺理论 | 90 | |
2 | 规定茶艺 | 6-10 | |
3 | 自创茶艺 | 8-12 | 民族茶艺、宗教茶道可延长至20分钟,需提前向组委会报备。 |
4 | 茶汤质量比拼 | 8-15 |
(三)评判标准
1.分数权重
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总分各100分。其中,技能操作中规定茶艺演示成绩单项总分100分,占30%; 自创茶艺演示成绩单项总分100 分,占30%;茶汤质量比拼成绩单项总分 100 分,占40%。
2.成绩核算
总成绩=理论成绩(100分)*30%+[规定茶艺(100)*30%+自创茶艺(100)*30%+识茶(100)*40%]*70%。当出现总成绩相同时,实操技能成绩高者排在前;若仍不能排出名次,则依次以茶汤质量成绩、自创茶艺成绩、规定成绩进行评定,直至排出先后名次,并在成绩登记中进行备注说明。
3.评判方法
茶艺理论知识根据标准答案进行评分;操作技能实行各模块分段打分(评分标准见附件),采用各裁判员的平均分进行评分。
三、竞赛流程
第一阶段理论比赛,第二阶段技能比赛。
四、竞赛规则
(一)参赛选手须知
1.组委会提供的茶样均符合各茶类产品国家标准;规定茶艺竞技中用的泡茶桌、凳子、茶叶、茶具、水、音乐由竞赛组委会提供;自创茶艺竞技的服装、茶具、茶叶、背景音乐、茶席设计所需用品等均由选手赛前自备。
2.竞赛前先组织参赛选手抽签,确定参加茶艺演示、自创茶艺演示、茶汤质量比拼的选手比赛次序。参赛选手应在竞赛开始前规定的时间段进入赛场熟悉环境。每批次参赛选手必须在正式竞赛前30分钟到赛场报到,报到时应持本人身份证,并携带(佩戴)大赛组委会签发的参赛证、胸牌。只有在竞赛正式开始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个人自创茶艺必须现场操作、现场解说。
4.参赛选手比赛过程不透露个人信息。应严格遵守赛场纪律,接受裁判员的监督和警示,文明竞赛。不得在赛场内大声喧哗,不得作弊或弄虚作假。
5.参赛选手进入赛场,不允许携带任何书籍和其他参考资料(相关技术资料由竞赛组委会提供),不允许携带通讯工具和存储设备。
6.竞赛时,在收到开赛信号前不得启动操作,各参赛选手应在抽签确定的席位上完成相应竞赛项目。
7.竞赛终止后,不得再进行任何与竞赛有关的操作;选手在竞赛过程中不得擅自离开赛场,如有特殊情况,需经裁判人员同意后作特殊处理,休息、饮水或去洗手间,一律计算在操作时间内。
8.参赛选手应服从竞赛组委会的指挥和安排,爱护竞赛现场的设备和器材,因违规操作损坏赛场提供的设备、污染赛场境等不符合职业规范的行为,视情节扣5~10分。
(二)工作人员须知
1.严守大赛岗位职责,服从大赛组委会统一安排。
2.在执委会及下设工作机构负责人的领导下,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严谨细致的作风做好工作。
3.熟悉比赛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比赛规则,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办事。
4.举止文明,态度和气,工作主动,服务热情。
5.不相互打听、传递比赛情况。
6.必须佩带大赛工作证上岗。
五、竞赛场地、设施设备安排
(一)赛场规格要求
1.比赛场地环境照明、控温良好,能提供稳定的水、电,并备有供电应急设备和消防设备。
2.每个环节考核场地面积约为100-300㎡,比赛场地设有音响设备、投影设备、热水瓶,供选手使用。
3.各赛场配备电子监控设备,实现24小时无盲区录像。
(二)场地布局图
(三)基础设施清单
1.选手准备及自带物品
自创茶艺竞技的服装、茶具、茶叶、背景音乐、茶席设计所需用品等均由选手赛前自备,背景音乐CD或U盘于竞赛前交予组委会。
2.赛场准备物品
2.1组委会提供的茶样均符合各茶类产品国家标准。
2.2规定茶艺和茶汤质量比拼2个模块中所需的泡茶桌、凳子、茶叶、茶具、水、音乐等物品由竞赛组委会统一提供,详见表1、表2、表3、表4。
表1 玻璃杯冲泡绿茶茶艺每位选手所需配套茶具列表序号 | 名 称 | 规 格 | 单 位 | 数 量 | 备 注 |
1 | 茶桌及茶椅 | 套 | 1 | ||
2 | 茶 盘 | 个 | 1 | ||
3 | 随手泡 | 个 | 1 | ||
4 | 茶叶罐 | 个 | 1 | ||
5 | 玻璃杯 | 个 | 3 | ||
6 | 水 盂 | 个 | 1 | ||
7 | 茶 荷 | 个 | 1 | ||
8 | 茶道组 | 套 | 1 | ||
9 | 茶 巾 | 条 | 1 | ||
10 | 绿 茶 | 克 | 10 | ||
11 | 饮用水 | 升 | 1 |
表2 盖碗冲泡红茶茶艺每位选手所需配套茶具列表
序号 | 名 称 | 规 格 | 单 位 | 数 量 | 备 注 |
1 | 茶桌及茶椅 | 套 | 1 | ||
2 | 茶 盘 | 个 | 1 | ||
3 | 煮水壶 | 个 | 1 | ||
4 | 茶叶罐 | 个 | 1 | ||
5 | 盖 碗 | 个 | 1 | ||
6 | 公道杯 | 个 | 1 | ||
7 | 品茗杯 | 个 | 3 | ||
8 | 杯垫 | 个 | 3 | ||
9 | 水 盂 | 个 | 1 | ||
10 | 茶 荷 | 个 | 1 | ||
11 | 茶 匙 | 个 | 1 | ||
12 | 茶匙架 | 个 | 1 | ||
13 | 茶 巾 | 条 | 1 | ||
14 | 红 茶 | 克 | 10 | ||
15 | 饮用水 | 升 | 1 |
表3 双杯法冲泡乌龙茶茶艺表演每位选手所需配套茶具列表
序 号 | 名 称 | 规 格 | 单 位 | 数 量 | 备 注 | |
1 | 茶桌及茶椅 | 套 | 1 | |||
2 | 储水式茶盘 | 个 | 1 | |||
3 | 随手泡 | 个 | 1 | |||
4 | 奉茶盘 | 个 | 1 | |||
5 | 紫砂壶 | 把 | 1 | |||
6 | 闻香杯 | 个 | 4/5 | |||
7 | 品茗杯 | 个 | 4/5 | |||
8 | 杯 垫 | 个 | 4/5 | |||
9 | 茶叶罐 | 个 | 1 | |||
10 | 茶 荷 | 个 | 1 | |||
11 | 茶道组 | 套 | 1 | |||
12 | 茶 巾 | 条 | 1 | |||
13 | 饮用水 | 升 | 1 |
表4 茶汤质量比拼茶具列表
序 号 | 名 称 | 规 格 | 单 位 | 数 量 | 备 注 |
1 | 茶桌及茶椅 | 套 | 1 | ||
2 | 储水式茶盘 | 个 | 1 | ||
3 | 壶 承 | 个 | 2 | 尺寸不限 | |
4 | 随手泡 | 个 | 2 | ||
5 | 奉茶盘 | 个 | 2 | ||
6 | 紫砂壶 | 把 | 2 | ||
7 | 白瓷盖碗 | 个 | 2 | ||
8 | 玻璃盖碗 | 个 | 2 | ||
9 | 玻璃壶 | 把 | 2 | ||
10 | 白瓷公道杯 | 个 | 2 | ||
11 | 玻璃公道杯 | 个 | 2 | ||
12 | 紫砂公道杯 | 个 | 2 | ||
13 | 闻香、品茗杯 | 套 | 6 | ||
14 | 白瓷品茗杯 | 个 | 6 | ||
15 | 玻璃品茗杯 | 个 | 6 | ||
16 | 杯 垫 | 个 | 若干 | 圆形、长形 | |
17 | 茶叶罐 | 个 | 2 | ||
18 | 茶 荷 | 个 | 2 | ||
19 | 茶道组 | 套 | 2 | ||
20 | 茶 巾 | 条 | 2 | ||
21 | 茶 匙 | 个 | 2 | ||
22 | 茶匙架 | 个 | 2 | ||
23 | 茶 滤 | 套 | 2 | ||
24 | 水 盂 | 个 | 2 | ||
25 | 盖 置 | 个 | 2 | ||
26 | 电子秤 | 个 | 1 | 精确到 0.1g | |
27 | 饮用水 | 升 | 1 |
六、项目特殊说明
(一)为保证比赛的有序进行,请无比赛的选手在规定区域等候,不得进入比赛区域或在比赛区域附近逗留、大声喧哗;比赛选手在比赛区域按要求比赛,比赛结束后及时离开比赛区域,不得进入裁判员室。
(二)为了让评委能更好的理解自创茶艺的主题思想,要求参赛选手报到时提供自创茶艺作品的文本(A4纸打印一式四份)给评委。文本内容可包含但不限于自创茶艺表演作品名称、作品中心思想、茶席元素解析、解说词等内容。文本的格式、材质、形式不限,但需在首行标明自创茶艺作品名称,总字数不超过500字。
七、安全健康要求
(一)赛场的布置,赛场内的器材、设备,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竞赛各区域设置合理,符合安全、健康和环保要求。
(二)任何参赛选手和其他人员不得私自携带食品和饮料进入竞赛工位。进入竞赛区域的人员,应严格按照各项目安全、健康规定,做好安全防护。
(三)为了使大赛安全顺利地进行,保障参赛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参赛选手和工作人员等必须按规程、规范要求操作。
附:
规定茶艺评分表序号 | 项目 | 配分 | 要求和评分标准 | 扣分标准 | 扣分 | 得分 | |||
1 | 礼仪仪表仪容15 分 | 5 | 发型、服饰与茶艺表演类型相协调。 | 发型散乱,扣 1 分; 服饰穿着不端正,扣 1 分; 发型、服饰与茶艺表演类型不相协调,扣 2 分。 | |||||
5 | 形象自然、得体、优雅表演中用语得当,表情自然,具有亲和力。 | 视线不集中,表情平淡,扣 1 分; 目低视,表情不自如,扣 1 分; 说话举止略显惊慌,扣 1 分; 不注重礼貌用语,扣 1 分。 | |||||||
5 | 动作、手势、站立姿势端正大方。 | 站姿、走姿摇摆,扣 1 分; 坐姿不正,双腿张开,扣 1 分; 手势中有明显多余动作,扣 2 分。 | |||||||
2 | 茶艺表演50 分 | 20 | 冲泡程序契合茶理,投茶量适用,水温、冲水量及时间把握合理。 | 冲泡程序不符合茶理,顺序混乱,扣 2分 未能正确选择所需茶叶、配料,扣 2分; 选择水温与茶叶不相符合,过高或过低, 扣 2分; 冲水量过多或太少,扣 1 分; 各杯中茶水有明显差距,扣 1 分。 | |||||
20 | 操作动作适度,手法连绵、轻柔,顺畅,过程完整。 | 未能连续完成,中断或出错三次以上,扣 5 分; 能基本顺利完成,中断或出错二次以下, 扣 4分; 表演技艺平淡,缺乏表情及艺术品味,扣 2 分; 表演尚显艺术感,艺术品味平淡,扣 2分 | |||||||
5 | 奉茶姿态、姿势自然, 言辞恰当。 | 奉茶姿态不端正,扣 1 分; 奉茶次序混乱,扣 1 分; 脚步混乱,扣 1 分; 不注重礼貌用语,扣 1 分; 收回茶具次序混乱,扣 1 分。 | |||||||
5 | 收具 | 收具顺序混乱,茶具摆放不合理,扣 3分 离开表演台时,走姿不端正,扣 2 分。 | |||||||
3 | 茶汤质量30 分 | 15 | 茶色、香、味、形表达充分。 | 未能表达出茶色、香、味形,扣 8 分; 能表达出茶色、香、味形其一者,扣 4分 能表达出茶色、香、味形其二者,扣 3分 | |||||
10 | 所奉茶汤应温度适宜。 | 茶汤温度过高或过低,扣 5 分; 茶汤温度与较适宜饮用温度相差不大,扣 1 分。 | |||||||
5 | 茶汤适最量 | 茶量过多,溢出茶杯杯沿,扣 3 分; 茶最偏少,扣 2 分。 | |||||||
4 | 时间 5分 | 5 | 在 6-10分钟内完成茶艺演示。 | 误差 1?3分钟,扣 1分; 误差 3?5分钟,扣 2分; 误差 5 分钟及以上,扣 5 分。 | |||||
合计 | 100 |
序 号 | 项目 | 配分 | 要求和评分标准 | 扣分标准 | 扣分 | 得分 | |||||
1 | 创新 30分 | 15 | 主题立意新颖,有原创性;意境高雅、深远。 | 主題立意较新,原创性不明显,扣 3 分; 主題立意新颖,有原创性,缺乏文化内涵,扣 2 分。 | |||||||
10 | 茶席设置、茶具配置有新意。 | 茶席、荼具布置合理,但缺乏新意,扣 3分;茶席、茶具布置合理,有新意,与主题不相符扣 2 分。 | |||||||||
5 | 泡茶手法、音乐服饰有新意。 | 泡茶手法、音乐服饰无新意,扣 2 分; 泡茶手法中有新意,不具高难度动作,扣 1分 音乐、服饰有新意,与主題不相符,扣 1分。 | |||||||||
2 | 茶、 水、具布置 5 分 | 5 | 茶、水、具配置协调 | 茶具色彩不够协调,扣 1 分; 茶具之间质地、大小不协调,扣 1 分; 茶具摆放错乱,扣 1 分; 茶具配套齐全,茶具、茶席相协调,欠艺术感扣 1 分。 | |||||||
3 | 茶艺表演 30 分 | 5 | 根据主题配置音乐, 具有较强艺术感染 力。 | 无背景音乐,扣 4 分; 音乐与主题不协调,扣 3 分; 音乐与主题基本一致,欠艺术感染力,扣 3分 | |||||||
20 | 动作适度、手法连 绵、轻柔,冲泡程序合理,过程完整、流畅,形神俱备 | 未能连续完成,中断或出错三次以上,扣 5分 能基本顾利完成,中断或出错二次以下,扣 4 分; 表演技艺平淡,缺乏表情及艺术品味,扣 2分 表演尚显艺术感,艺术品昧平淡,扣 2 分; 有明显多余动作,扣 3 分。 | |||||||||
5 | 奉茶姿态、姿势自然,言辞恰当。 | 奉茶姿态不端正,扣 2 分; 奉茶次序混乱,扣 1 分; 脚步混乱,扣 1 分; 不注重礼貌用语,扣 1 分; | |||||||||
4 | 茶汤质量25分 | 15 | 茶汤色、香、味、 形表达充分。 | 未能表达出茶色、香、味、形,扣 8 分; 能表达出茶色、香、味形其一者,扣 4 分; 能表达出茶色、香、味形其二者,扣 3 分。 | |||||||
5 | 所奉茶汤应温度适宜。 | 茶汤温度过高或过低,扣 5 分; 茶汤温度与较适宜饮用温度相差不大,扣 1分 | |||||||||
5 | 茶汤适量 | 茶量过多,溢出荼杯杯沿,扣 3 分; 茶量偏少,扣 2 分。 | |||||||||
5 | 文本及解说5分 | 5 | 文本阐释有内涵,讲解准确,口齿清晰, 能引导和启发观众 对茶艺的理解,给人以美的享受 | 文本阐释无深意、无新意,扣 0.5 分; 无文本,扣 1 分; 讲解与演示过程不协调,扣 0.5分; 讲解欠艺术感染力,0.5扣分。 解说事先录制,扣 2 分 | |||||||
6 | 时间 5 分 | 5 | 在 8~12分钟内完成茶艺表演。 | 误差 1~3分钟,扣 1分; 误差 3~5分钟,扣 2分; 误差 5~8分钟,扣 3分; 误差 8 分钟及以上,扣 5 分。 | |||||||
合计 | 100 |
茶汤质量比拼评分表
序 号 | 项目 | 配分 | 要求和评分标准 | 扣分标准 | 扣分 | 得分 |
1 | 茶汤质量 60分 | 10 | 汤色明亮,深浅适度 | 过浅或过深,扣 1 分; 欠清澈、混浊或有茶渣,扣 1 分; 欠明亮、暗沉,扣 1 分; 三泡之间汤色差异过大,扣 1 分。 | ||
20 | 汤香持久,能表现所泡茶叶品质特征 | 香低不持久,扣 1 分; 茶汤不纯正、有异味,扣 1 分; 茶品本具备的香型特征不显,扣 2 分; 沉闷不爽,扣 2 分。 | ||||
20 | 滋味浓淡适度,能突出所泡茶叶的品质特色 | 略浓或略淡,扣 1分 过浓或过淡,扣2分; 茶品本具备的滋味特征表现不够,扣 2 分 三泡之间滋味差异大、均衡度或层次感差,扣 2 分; 弃汤,扣1分; 三泡混合,扣1分。 | ||||
7 | 所奉茶汤温度适宜 | 过高或过低,扣 3 分; 略高或略低,扣 2 分。 | ||||
3 | 所奉茶汤适量 | 过多(溢出茶杯杯沿)或偏少(低于茶杯二分之一)扣 1 分;各杯不匀,扣 1 分。 | ||||
2 | 礼仪仪容神态 5分 | 5 | 仪容、神态自然端 庄,站姿、坐姿、行姿大方,礼仪规范 | 发型、服饰欠自然得体,妆容过浓,扣 1分; 动作、手势、姿态欠端正,扣 1 分; 动作、手势、姿态不端正,扣 2 分。 | ||
3 | 说茶 10分 | 10 | 表达清晰、色香味描述准确,亲和力、感染力强 | 茶品辨认错误,未能准确介绍,扣 1 分; 茶品色、香、味描述不准确,扣 1 分; 亲和力或感染力不强,扣 1 分。 | ||
4 | 冲泡过程 20分 | 5 | 茶具准备有序,茶席布具合理 | 茶具准备不全,扣 1 分; 茶席布具无序、不合理,扣 1 分 。 | ||
12 | 冲泡程序契合茶理,动作自然,冲泡过程完整、流畅 | 冲泡中有洗茶、不符合茶理,顺序混乱,扣 2 分; 未能连续完成,扣 1 分; 冲泡姿势矫揉造作,不自然,扣 0.5 分; 奉茶姿态不端正,扣 0.5 分。 | ||||
3 | 收具动作干净、简洁 | 顺序混乱,茶具摆放不合理,扣 0.5 分; 动作仓促,出现失误,扣 0.5 分。 | ||||
5 | 时间 5分 | 5 | 在 8—15分钟内完成演示 | 误差 1~3 分钟,扣 1 分; 误差 3~5 分钟,扣 2 分; 误差 5 分钟及以上,扣 5 分。 | ||
合计 | 100 |